明大学之道 强师大之基
以青春之名 担时代之责
——在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汪明义
2023年9月12日
尊敬的会英市长、景临副书记,遂宁市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遂宁校区新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共同见证一个重要时刻:凝结着遂宁市全市人民和四川师大全校师生心血和智慧的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迎来她的“首届主人”。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经受各种磨砺和考验,终于圆梦师大的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向含辛茹苦养育你们的家长和辛勤培育你们的老师们,致以最真挚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和你们见面前我一直思考,在你们的开学典礼也是你们进校的第一课上,应该和你们聊些什么才能帮助你们更勇敢地迈出人生新旅途的第一步,更准确地把握人生新征程的方向,更好地在未来的四年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今天,当看到你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庞,我既羡慕你们拥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春年华,更期待你们未来在川师大这片广阔天地上大展身手,成就自我。为此,我想与你们交流四个问题:你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大学是什么?四川师大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在四川师大度过难忘又充实大学时光?
第一个问题,你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当今之世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势不可挡;但另一方,人类社会又面临严重的和平、治理、发展和信誉赤字。与此同时,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新冠疫情不仅是一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也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按下了“加速键”。 这些均构成了我们高等教育发展深刻的世界政治背景。
今天之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今天中国的大学,正面临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劲东风、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快速推进和教育数字化的纵深发展的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后疫情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你们是未来科技创新和时代变革的主力军,在即将开启大学生涯的关键时刻,应从全球变局和国内大局中深刻认识到你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第二个问题,大学是什么?
大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位新生进入大学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因为你们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一路走来都是按照既定路线,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坐在教室上课、刷题、考试,走的是单行道:目的就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可能很少去思考大学是什么,什么样的大学才是一所理想的大学。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你们面临的不仅是学业身份的转变、场所地域的位移,更要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的进步;实现思维、情感、意志力的历练;实现视野、胸襟、情怀的跃升。大学之所以能使一个青年实现如此多的成长,是因为大学是人类创立的一类特殊的社会组织,在近千年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通过启迪智慧、培育新人;通过探求真知、追求真理;通过传承文明、引领社会。被誉为人类智慧的花朵、人类精神的家园;被誉为国家道德的高地、良心的堡垒;被誉为社会前行的灯塔、创新的活水。为此,作为你们的老师和校长,首先就要带领你们明白大学的源头活水、大学的价值追求、大学的理想抱负和大学实现梦想的途径。我把这几点归结为大学的四重逻辑:根、魂、梦、路。
首先是根: 大学的渊源与历史。回顾历史,中国现代大学的诞生主要有两个源头:一是源于中国千余年的书院传统;二是通过西学东渐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现代大学经验而创办的新式大学。就中国古典书院而言,始于唐,盛于宋,沿袭至元、明、清,官办书院延续1180年。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有四大书院,分别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书院职能是:文明传承、教育启蒙、社会批判、学术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遂宁的九宗书院作为一所私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创建于公元976年,不久将在我们的遂宁校区恢复重建。
西方的大学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后期。University一词源自拉丁文universitas magistrorum et Scholarium,它的大致意思是,将寻找世间万物背后的规律作为使命的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实体性组织。1080年诞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为世界大学之母,诞生于1150年的巴黎大学为西欧大学之母,诞生于1810年的德国柏林大学为现代大学之母。我国现代意义的大学以诞生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1897年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和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为典型代表。毛泽东同志于1921年8月创立的“湖南自修大学”和1937年7月在根据地创立的陕北公学成为了我党传承书院文化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之道的早期实践。近代以来的中国大学经历了清末民初学日本、五四以后学欧美、解放后全面学苏联、改革开放后再学欧美的变革与借鉴,也经历了重点大学建设、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今天“双一流”建设等重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变迁。
其次是魂:大学的愿景与使命。无论是西方大学还是我们自己创立的大学,其存在的理由都是:把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烈的年轻人和有智慧有经验的长者联合在一起,对学术展开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生命热情之间架起桥梁。与此同时,大学必须立足于国家,它既有服务国家现实的责任,更有服务国家未来的使命;还有大学必须彰显自身的个性,即大学本身就是世界性、人类性和全球性相统一的组织。大学因关怀人类而诞生,必将会引领世界而重获伟大。为此,服务于大学的知识分子和接受教育的青年大学生,必须肩负起系天下苍生、谋世界大同的责任和使命。
第三是梦:大学的理想与抱负。“梦”是目标和任务,指明大学应该向何处远行。当人类进入风云巨变、波诡云谲的21世纪,各个国家都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寄托于自己的大学,各类宏大的行动纷至沓来:日本的卓越研究基地计划(简称COE)、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韩国的BK21工程、英国对大学持续开展的卓越科研和卓越教学的评估等等。我国也不例外,从20世纪末期的211工程到985工程,再到今天的“双一流”建设,也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大学的理想与抱负:大学教育要成为青年成长的自变量、大学的知识生产要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大学的智慧创造要成为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要成为社会繁荣的动力源、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要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流砥柱。
第四是路:大学前行的方向与轨道。为使前行的步伐更坚定,必须明确中国大学实现梦想的途径。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中国大学何为呢?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四年后的师生座谈会上他再次重申: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他为创建中国范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和道路:集中西文明、循教育规律,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校经验,将人类大学发展的规律和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理念制度的优势相结合,即坚持党的领导、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积极推动者、传承创新中华文明。
第三个问题,四川师大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同学们,当我们明晰了什么是大学之后,我们再来讨论你们所站立的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高等学府?
——川师大渊源厚重。深沉悠远的师大校歌以“白山黑水,源远流长”开篇,将学校厚重的历史娓娓道来。四川师大至少有三个主要的源头。抗战胜利后,内迁到绵阳三台的国立东北大学陆续回迁沈阳。1946年留川的300多名川籍师生在东北大学校址创立的川北农工学院,这是第一大源头;第二个源头是1943年创办的南充西山书院。第三大源头是1940年创立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这三个源头的创始人不仅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而且高度关注人类命运、关注社会进步。川北农工学院的创始人李季伟早年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深受这所著名学府深厚学术底蕴的熏陶,建校时主张以“造就经济建设所需之高级技术人才,以图川农工生产事业之现代化”为办学宗旨。南充西山书院的创始人伍非百,是我国著名的墨学家,为书院确立了“教融中外、学继为先、开启民智、作育英才”为宗旨。
在此,我要特别地为你们解读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创始人晏阳初先生。他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聘顾问,中国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家,与陶行知并称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南陶北晏”,与梁漱溟、卢作孚三人并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主张以“建树诚朴仁勇之学风,以转移社会动向,为新中国确立重心;发扬光大本国固有之讲学精神,致勉于师生人格之感应;置重实习力行,使学术与行动融合为一”。1943年在纪念哥白尼诞生400年之际,与爱因斯坦同时被评为影响世界的十大伟人之一,他既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家之父,又被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的先行者。
晏阳初先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早年在巴中、保宁、成都求学,1913年赴香港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圣保罗书院(今香港大学前身),1916年离中国香港赴美考入耶鲁大学深造。1918年6月毕业第二天,去法国战场为20万华工服务当翻译,举办华工识字班,创立平民教育事业。1919年夏回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后获得美国路西维尔大学法学博士。他一生献身平民教育,足迹遍及国内外。在河北、广西、湖南、重庆、四川等19个省市,进行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个国家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为42个国家培训了2000多名乡村改造的领军人才。
作为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的世界性伟人,晏阳初先生深入乡村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人民解决问题长达70年,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我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对晏阳初的试验就做了深入了解。晏阳初在乡村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等,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这为我们研究好晏阳初先生的思想,提供了根本遵循。
他亲手创办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后经院系调整,成为四川师范大学的重要前身之一。因此,晏阳初先生也自然成为四川师范大学的老校友、大先生。2017年以来,四川师范大学继承晏阳初先生乡村教育办学思想和理念,联合地方政府先后在仪陇、北川、苍溪、普格、理塘、巴中、遂宁等地组建了14个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分院,以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人才职后培训为主,先后培训了4000余名乡村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管理干部和致富能手等各类乡村本土人才。此次,校地联合共建全国首家以乡村振兴本科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实体,就是新时期传承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办学思想、发扬晏阳初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念、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务实行动。早在1994年,为纪念晏阳初的不朽事迹,学校在狮子山校区中心花园喷泉左侧建有一座晏阳初坐像,在遂宁校区的中心广场我们也要竖一座晏阳初的巨型雕塑,而且这个广场也命名为晏阳初广场,希望以此激励大家学习晏阳初先生扎根民间、服务乡村的伟大精神;正由于有这些先贤的领航,在这座高等学府润育了一大批著名的学者,如人类学家李安宅、教育心理学重要创始人之一刘绍禹、语言学及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哲学家及心理学家罗忠恕、语言学家冉友侨等等。这些先贤和著名学者成就了学校厚重的渊源,也为你们成长成才平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川师大使命光荣。学校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强烈呼唤、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快速推进、面对教育智能化的纵深发展,既传承创新了三大重要源头的办学宗旨,更是把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四川师大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时代责任。这些宗旨和追求共同汇聚成了学校光荣的使命,必将成为引领你们赓续前行的精神火炬。
——川师大梦想远大。学校把“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和“在校师生与校友心中的精神家园”作为自己的双重愿景。为此,确立了自己的四大追求:一是致力于在教师教育领域把四川师大建设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的高端智库”,全面彰显教育强国建设中师范大学的担当。二是致力于全面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思想、文化和技术支撑,使先贤们的思想和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事关“两个大局”的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可以说,乡村强则中国强,乡村振兴事业地位特殊、使命重大、前景广阔、未来可期。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中国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正是学校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力尝试。三是致力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使大学成为现实文化批判的中心、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经典文化交融的基地、人类文明互鉴互通的重要平台。四是在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同时,充分发挥艺术学科专业的优势,助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智慧物流等技术不断向农村农业渗透,对智慧农业人才、数字乡村人才、全科农技人才、全科农村治理人才、农村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需人才有着十分旺盛的需求。四川师大遂宁校区(中国乡村振兴学院)在学科布局上着力打造师范、农学、康养、治理、文旅等应用型专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精准建设乡村振兴需求的相关专业,以提升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培养过程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因地制宜、分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人才队伍。美好的愿景和明确的目标描绘了学校远大的梦想,必将成为激励你们奋楫笃行的不竭动力。
——川师大道路宽广。厚重的渊源成就了学校在前行道路上的底气、光荣的使命增添了学校在前行道路上的豪气、远大的梦想增添了学校在前行道路上的志气、扎实的基础增添了学校前行道路上的勇气。
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确立了的践行“24356”办学治校体系,奋力推进“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九大工程”,这已经成为我们实现梦想的行动纲领;2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同学们实现学术理想提供坚强的保证。学校建校七十七年来弦歌不辍,始终践行“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精神,凝练了“三心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培养30余万名优秀校友,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树立起一座座高峰,他们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罗先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俄罗斯工程院院士章毅,以及4位将军、4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杰青、10余位省部级领导,特别在教师教育领域,川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30%的重点中小学校长、30%的地方教育局局长、一半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都是你们的师兄师姐。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全面践行“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你们的师兄师姐勇于进取,在各类学科竞赛中与985和211大学的同辈们同台竞技,斩获千余项各级各类奖项,2022年学校取得了位列学科竞赛全国高校第45位、师范大学第2位的骄人成就。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作为遂宁市第一所本科院校,有效承接了遂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门户枢纽和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城市未来十分可期。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的建立,必将进一步发挥遂宁市联动成渝、服务战略全局“桥头堡”和“枢纽站”作用,以引领区域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服务区域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以书院、院系协同育人模式为抓手,打造师范、农学、康养、治理、文旅等应用型专业集群,形成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学校园林校园的模范区、智慧校园的创新区、科教融合的先行区和产教融合的示范区。这些优秀校友的榜样力量和学校的办学业绩,必将极大地增强你们在这所大学去拼搏奋斗、争取更大成就的底气!
第四个问题,如何在四川师大度过难忘又充实的大学时光?
暑假期间,学校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如何度过大学时光的“开学大礼包”,希望大家通过阅读“十个一”养成教育读本,提前习得四川师大“三心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作为你们求学问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通过四年的成长进步,把自己锻造成为有远见和情怀、有责任和担当、有作为和成就的一代新人。为此,我希望同学们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要有诚挚的理想——坚定初心使命为思想铸魂。
理想是北斗明星,可以指引我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是星星之火,可以点燃我们在困境中继续前行的力量。你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大学生,理想尤为重要。理想信念会指引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同学们,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乡村不再是落后、贫穷的“刻板印象”,也不纯粹是旅游、休闲的新称谓,它保持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气息,也追求着“琴棋书画诗酒花”的诗意烂漫,它就像一列蓄势待发的火车,正在开往春天的旅途。你们的优秀学长,2013年四川省首届公费师范生田学兵,在大四期间,主动申请奔赴“世界高城”理塘县顶岗支教。毕业后,他毅然决定告别常住雅安的父母,扎根海拔4300米的“世界高城”理塘,从事他最向往的民族地区英语教学事业。五年多来,他克服高寒缺氧、气候干燥、语言不通等重重困难,毅然坚守高原,积极投身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川师人的教育情怀,彰显了师大精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之光照亮了梦想之路。
同学们,乡村是一个呼唤人才同时造就人才的广阔舞台。希望你们像优秀师兄田学兵一样,树立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把个人“小我”融入到祖国“大我”中去,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和火热实践中去,立志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第二,要有明确的目标——擘画人生蓝图为未来领航。古人讲:“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就如一艘无舵之船,漂泊不定,永远到不了自己希望的目的地,实现人生价值和取得成功也无从谈起。作为川师大的学生,你们四年的奋斗目标,就是成为“三心四能五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用高度的责任心彰显对自己、他人、国家、乃至人类尽义务的自觉态度;用持续进取心打好自立成长、超越现实、追求卓越的良好基础;用强烈的好奇心激活知识的求知欲、升腾的想象力、鼓动的创造心;利用闲暇时光到图书馆去、到学术厅去,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用语言阐释你的逻辑,彰显你的思想,让你更有说服力;提升自己的和谐能力,至诚待人、善待他人、团结众人,凭真诚和善良走进人群,用理性和智慧吸引目光;锤炼自己的实践能力,锻炼以精深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术,大胆去投身实践性拓展和知识性转化;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打破常规,迸发奇思妙想,开辟更多通往成功的新赛道;最终做到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相结合、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创新实践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相结合,用奋斗和汗水书写绚丽的青春篇章。
同学们,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粒需要去播种的种子。我相信,刚刚来到大学你们,一定已经为自己设置一个或几个目标,希望你们能站稳出发的原点,瞄准前行的焦点,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让这一粒粒种子努力发芽,茁壮成长。
第三,要有可行的计划——善于沉谋研虑为志向储能。与中学时期被严管乃至“填鸭”不同,大学的学习有更大的自由度,也需要更强的自律意识与合理可行的计划。如果大家对自己有比较明确的计划和较强的自律性,学习也会更有针对性和效率。若是缺乏计划,很容易进入日常化“摸鱼”与间歇性振作的反复状态,陷入茫然困惑,导致价值感的缺失,叠加自己的焦虑感与无意义感。合理可行的计划可以帮助大家明确自我定位与目标,减少懒散、漫无目的的状态。一般而言,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大一注重适应大学、打好基础;大二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大三注重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确定未来的人生走向,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大四努力实现自己选择的人生走向,考研升学、直接就业或自主创业等等。大家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资源,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做好每学期、每学年的学习计划。同时,要把制定计划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便于审视自己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执行情况,又可为一步步迈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要有踏实的行动——秉持实干笃行为梦想筑路。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告诫全党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工作水平、人生价值。在川师大,全面实施的“十个一”养成教育实践为大家提供了“行动指南”,即一个总结、两封书信、三个场地、四项活动。“一个总结”,是每位学生每学期要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得失,不断增长智慧、培养能力和提升思维。“两封书信”,是每学期给自己的亲人和老师写信,通过“见字如面”的方式,懂得感恩、传递情感、解惑释疑。“三个场地”,即图书馆、报告厅、运动场,图书馆是蕴藏古今智慧的知识殿堂,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很多时候是从书籍中获取的,读书使人更有悟性和灵性,也使你更具魅力。报告厅是领悟大师思想的修炼道场,许多最新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前沿的问题第一时间来源于学术交流中智慧碰撞;体育场是激活生命动力的绝佳之地,锻炼不仅能使你强身健体,更能激发你的多巴胺和血清素,让你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以这三个场地为代表的大学期间最核心的学习生活方式将决定你未来人生的格局和境界。“四项活动”,即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能让你们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认识世界、增长见识。在遂宁校区,从大一开始,公费师范生就要在中小学开展教育见习,非师范专业学生要开展社会调研,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借助校地培养机制,邀请地方党政领导、具有一定理论水平且实践经验突出的乡村干部、行业精英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课程共建,建立健全课程讲授、实务训练、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内容体系,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乡土中国,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热潮,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同学们,远大的理想是木柴,踏实的行动就是火焰,要想柴燃烧起来,那就必须要点火。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扑下身子、挑起担子、迈开步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收获友谊、不断成长,为人生新阶段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第五,要有坚韧的毅力——无畏艰难险阻为人生奠基。毅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忍耐力和生理持久力,是一个人敢不敢自信、会不会专注、是不是果断、能不能自制和可不可忍受挫折的分水岭。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时15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2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长达40年,歌德写《浮士德》耗时64年。这些中外巨人的伟大成就,既是智慧的果实,更是毅力的结晶。2020年,在武汉疫情最为吃紧的时刻,全国上下驰援武汉,其中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90后”党员们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说:“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同学们,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从来就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坚定信念指引下的不畏艰难和不懈付出。行进路上,有宽广大道也会有急流险滩,有风和日丽也会有电闪雷鸣。困难是永远存在的,解决了老困难,还会有新困难。困难面前,关键是要有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毅力,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以及思考解决困难的路径、方法和智慧,要相信办法要比困难多。
亲爱的同学们,理想决定高度,行动成就未来。现在,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钥匙已经完全交到你们手中了,那就是诚挚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可行的计划、踏实的行动和坚韧的毅力。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奔涌不息、澎湃向前的时代浪潮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踔厉奋发、赓续前行,以最好的青春、最美的奋斗,度过最难忘的师大时光,为肩负生命的责任和彰显生命的光辉奠定坚实的基础!
谢谢大家!
【编辑:管理员】
地址: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科教园区科创西路88号 | 邮编:629000 | 联系电话:0825-6668003 | 内容管理 版权所有:四川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