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乡村调研大课堂第二讲 ——乡村与我们
时间:2025-04-03 16:46:3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   查看:22
作者:曾鱼 摄影:曾鱼 初审:樊敏 复审:张姝 终审:饶显周

3月20日,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在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主讲“乡村与我们——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的百年实践与启示”。本次讲座是“乡村调研大课堂”的第二讲,聚焦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中的历史角色与当代使命,为后续实践调研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潘家恩教授以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脉络,梳理了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的百年探索。他援引陶行知对“乡村教育异化”的批判、费孝通对“乡土社会损蚀”的警示,以及韩少功笔下“山里少年”的困境,揭示了城乡割裂与教育失衡对乡村社会的深远影响。潘教授指出,从张謇的“村落主义”、梁漱溟的“乡学村学”到费孝通的“乡土工业”,历代知识分子的实践始终围绕“城乡再平衡”与“乡土文化自觉”展开,其核心在于“将现代文明根植于乡土,而非割裂或取代”。

面对当前乡村“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之困局,潘家恩教授提出“回流与回嵌”的破解思路:经济要素回流乡村的同时,需推动教育回嵌乡土、经济回嵌社会、社会回嵌生态。他以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启示为例,强调乡村振兴需打破知识精英的“单向拯救”思维,转而向农民学习,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实践模式。此外,潘教授结合当下城乡、数字、生态三大转型背景,指出交通物流升级、互联网普及与逆城市化趋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呼吁青年群体“扎根乡土,在最高处思考,在最深处行动”。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化重建与文明延续的基石。讲座鼓励了青年以“田野为课堂”,倡导知识分子、农民、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协作,构建“尊重农民主体性”的乡建模式,激发了学子服务社会、投身乡建的积极性。

编辑:教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