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乡村调研大课堂第三讲
时间:2025-03-28 00:00:00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   查看:23
作者:曾鱼 摄影:曾鱼 初审:樊敏 复审:张姝 终审:饶显周

3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邀请到遂宁市农业农村局副长刘罡霏、副局长陈勇来校开展讲座。本次讲座以“当农业玩转流量密码:当代大学生的破圈指南”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主题,通过聚焦历史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探索大学生如何以专业所长赋能乡村振兴。

讲座伊始,主讲人刘罡霏副局长以“人类源何活下来?”为引,梳理了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她阐述了从秦代商鞅变法的土地制度改革、唐代曲辕犁与《四时纂要》的农耕革新,到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与“桑基鱼塘”生态模式,生动展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与智慧。刘局强调:“重农、创新、因地制宜,是刻在中国农业基因里的密码”。刘罡霏副局长通过智慧猪场、无人机施肥、传感器监测等案例,呈现了科技如何重塑农业生产,并分享了遂宁本地“科技助力红苕产业”的经验:通过大数据预测产量、短视频营销拓展销路,带动农户增收。针对“大学生如何破圈”的难题,刘局提出“元宇宙+农业”三大实战方案:物理、数学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解析无人机动力学与产量预测模型,打造智慧农田样板;文旅专业可通过设计“红薯帝国一日游”研学路线,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方案;音乐专业改编魔性《挖红薯神曲》,推动田园音景IP化传播。美术与电商专业联手打造特色包装腰封,用“表情包带货挑战”打通成渝消费市场等,刘局结合各学科特点解析各专业在实践中的具体作用,让学生有了更多参与感。

图片2.png

接着,陈勇副局长深入解读“千万工程”的核心要义与实施路径,并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新部署新要求及遂宁在此方面的实践成效展开分享。他指出,“千万工程”历经20余年探索,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起步,逐步深化为“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当前“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形成了“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这一工程不仅是浙江省乡村蝶变的“金钥匙”,更为全国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尤其在数字化赋能、生态治理、产业融合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农业需要流量,但流量必须扎根泥土。本次讲座跳出纯理论讲授的模式,将专业技能运用到田间验证价值,从浙江经验到遂宁实践,从科技赋能到青年行动,乡村振兴需要来自每个人的力量,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进一步凝聚乡村振兴共识,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迈向新台阶。

 

编辑:教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