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2日,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红岩薪火”青年实践团前往重庆,从嘉陵江畔到歌乐山下,15名师生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这座“红岩精神”的孕育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用脚步丈量历史厚度,以实践感悟初心使命,让青春在红色教育与实地研学中淬炼成长。
在重庆大轰炸遗址中,断壁残垣上的弹痕仍清晰可见。“每一块砖瓦都在控诉战争暴行,也在见证不屈的民族脊梁。”实践团成员在默哀仪式上轻声念出遇难者名单,历史的沉重让“和平”二字更显珍贵。随后走访的周公馆,泛黄的电文与隐蔽的电台设备,无声诉说着地下工作者的忠诚;解放碑前,成员们对比老照片中抗战胜利时的欢庆与如今的繁华商圈,深刻体会到“从浴血奋战到安居乐业”的时代性跨越。
随后的歌乐山之行,是一次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烈士陵园内,300余名烈士的墓碑沿山而列,成员们手捧白花缓步前行。在渣滓洞“狱中八条”展墙前,2024级电子商务专业的朱悦同学红了眼眶:“先辈们在酷刑面前坚守信仰,我们更该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白公馆内,“小萝卜头”宋振中的雕塑前围满了同学,大家用手机记录下他渴望知识的眼神,约定要将这份“向上的力量”带回校园。
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的防空洞、红岩革命纪念馆的《挺进报》印刷机,让“团结奋斗”的红岩精神有了生动诠释。而磁器口古镇的走访,则让实践团的成员们看到红色基因的当代延续。老茶馆里的抗战故事宣讲、文创店中“红岩精神”主题的书签,成员们意识到:“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红色故事融入日常,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三峡博物馆内,“抗战大后方”展区的实物与人民大礼堂的建筑史诗遥相呼应,为此次行程画上圆满句号。归途列车上,实践团的“红色日记”在传阅中升温:有同学感叹道:“先烈用生命铺就的路,我们要走好”。
此次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史料研学和志愿宣讲等形式,让“三下乡”真正成为“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成长课堂。正如指导老师康雅洁所说:“离开重庆不是结束,而是带着红岩薪火再出发的开始——让青春在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编辑:学生工作
地址: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科教园区科创西路88号 | 邮编:629000 | 联系电话:0825-6668003 | 内容管理 版权所有:四川师范大学 |